其实赵国此战的真正悲剧,就是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去独自对付强大
其实赵国此战的真正悲剧,就是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去独自对付强大的秦国。赵国的国民经济储备,固然经受不住这样的消耗,但赵国可以与其他国家联盟,比如,向富庶的齐国等国借粮草,求救兵。但从当时的列国局面看,做到这一点,似乎比战胜秦国更难,这时期的秦国,在对外政策上做出了调整,采取了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对远离秦国的齐国等国,采取暂时通好的政策,但对邻近秦国的韩赵魏,则摁住了猛揍,即使不能灭掉它们,也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它们。
然而,在对赵国的这场决战开始之前,秦国已经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其使臣反复穿梭于中原六国,向中原各国游说,威胁各国不要插手。除了赵国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秦国吓怕了,完全抱着看客的心态,来欣赏这一场其实关乎整个六国命运的战争。
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中,秦国的损失也同样惨重。用《史记》里秦国主将白起自己的话说,参战的秦国军队,士兵死伤过半,经济消耗也同样巨大。《吕氏春秋》里说,秦国多年来的物资粮食储备,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一空,整个秦国,都因为这场战争被拖得“士民倦”。在这场战争期间,除了赵国之外,如果能有一个国家有胆气一点,在秦赵这个相持不下的天平上轻推一把,整个战争的结局,在历史上恐怕就是另一种写法了。
所以这正是赵括的悲剧,他在一个悲剧的时间,被推到一个悲剧的位置,完成一次悲剧的冲锋,哪怕挂帅的不是他,恐怕在那样的局面下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如果说赵括一点责任没有,那也是不恰当的。整个战役的过程证明,虽然他是一个攻击型将领,但是在临阵指挥,兵团作战,战略预判上,他比他父亲确实差得远,更和对面的白起不是一个档次。
赵国虽然实力弱于秦国,但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赵国最大的优势,就是骑兵的高速冲击,虽然在经济实力和总兵力上弱于秦军,但是中国历史上不乏发挥骑兵优势以弱胜强的战役,赵括的父亲赵奢所导演的阏与之战,就是这样的妙笔。如果赵括可以在临战时冷静一下,有他父亲一般的睿智,能够在扑朔迷离的局面下找到对手的弱点,打开胜利的突破口,反败为胜的机会不是没有。可惜他没有。
十三 东西对峙,齐秦争霸
公元前342年,应该是整个战国时代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一年里,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牵着强敌魏国的鼻子走,以减灶之计诱导魏国追击,最后在马陵之战中成功将魏军全歼,魏国元帅庞涓阵亡。
这一战的结果,标志着战国早期的中原最强国——魏国的彻底衰落。魏国在此战中失去了他们最精锐的“武卒”军队,最杰出的统帅庞涓,再也没有逐鹿中原的本钱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取得大捷的齐国,相反,却是在函谷关远远观望的秦国。
魏国的彻底衰落,使秦国少掉了东出函谷关的最大障碍,之后的两年里,秦国连续对魏国占有的西河地带用兵,成功收复西河,迫使魏国向秦国屈服。从那以后,秦国东出函谷关,逐鹿中原的通道,就彻底打通了。这是自春秋时代秦穆公以来秦人的梦想,之后的战国风云里,齐国并没有因为战胜魏国,而取得在诸侯中的独大地位,相反实力迅速膨胀起来的却是渔翁得利的秦国。
但在马陵之战的早期,齐国依然保持着他们的强势地位和扩张势头。从公元前342年开始,到公元前284年的这58年里,齐国相继在位的君王,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这58年是齐国在战国时代里最风光的58年,他们打败了魏国,之后又击败了楚国,压服了韩国、赵国,俨然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一度是秦国东出的最大劲敌。而与之相对应的秦国,在位的国君,分别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这58年里,齐秦两国先后击败他们共同的对手——魏国。然后同时开始了扩张之路,一度成为诸侯中两大最强力量。那么,面对这个继魏国而起的最强对手,秦国又是怎样战而胜之的呢?
观念落后的齐国
-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考哪些证[图]
- 遛狗证怎么考[图]
- 渠道专员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生产内勤主要工作内容[图]
- 怎么和老板开口谈加薪?[图]
- 初中学历可以考会计证吗[图]
- 紫米的营养效应[图]
- 蚕沙的药用效果和疾病的治疗方法[图]
- 喂养方式决定你宝宝的健康[图]
- 孕妇夏季饮食五项注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