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妾的地位比正妻低贱再加上妾还有另一种女奴婢的含义因而在古
由于妾的地位比正妻低贱,再加上妾还有另一种女奴婢的含义,因而在古代,妾常被当作女性自指的谦称,不论已婚未婚的女性,都可使用这种谦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勿以老妾故持二心”。这里的“老妾”,是王陵的母亲自指。“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是少女缇萦上书救父中的话,她尚未婚,自称为妾,是下对上的一种谦词。后来,女性对尊者、丈夫,常常以妾自称。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习惯谦称而误解了她们的身份。作为一种谦词,做臣子的在国君面前,有时也称自己已逝或尚在的母亲为先妾、母妾。《战国策》中,匡章对齐威王说的“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先妾是指去世的母亲。《陈书·沈炯传》中,沈炯上表说,“臣母妾刘,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是指尚在的母亲和婶母。
妾,还是一个姓,据《万姓统谱》说,汉代就有个叫妾胥的人。这个相当罕见的姓,究竟是从祖先卑贱的仆妾地位演化而来的,还是妾阝这个古老地名的简化,已无从查考。只是要注意,如果把“妾胥”理解为小老婆的办事员,那就冤枉了古人,闹大笑话。
妾,又是《易经》八卦中兑卦的别名(见《易·说卦传》)。兑在八卦中位居第八,这一别名,倒可能与妾的低下地位有点关系。
妾的种种别称,虽然各有其起源,但是,都是在有了妾这一事实以后才陆续出现的。即使是妾这个字,也是在有了妾这一事引以后才被发明出来的。那么,妾这一事实又是怎样起源的呢?
.媵——族外婚的嬗变
媵,是最早的一妻与众妾共事一夫的婚姻方式。所谓“媵”,就是出嫁者的妹妹、侄女同时随嫁做妾,“古代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女);娣,女弟也。”这种婚嫁方式,是古老的群婚制蜕变。个体婚姻家庭形成的时候,男性利用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特权,沿袭旧俗,娶一个妻子,同时把妻子的妹妹、侄女占为己有。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姐妹同嫁,是尧把两个女儿一起嫁给了舜。尧和舜都是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后期的人物,正处于从对偶婚向个体婚的过渡时期,一嫁二女与嗣后的媵还不完全相同。夏代第五个君主少康即位前做过有虞氏的庖正,同时娶了虞思的两个女儿。这时个体婚制早已形成,两女同嫁已经有了媵的性质,至于另外有无侄女媵陪,则无从查考。
到了殷商时期,媵嫁已很盛行。产生于殷末周初的《易经》中有下列三条爻辞:
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归妹·初九》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六三》
- 来看看异国结婚有什么习俗吧[图]
- 本梁门东京内城西墙上的城门该门唐汴州城时称“梁门”五代后梁曰[图]
- 唐代《玉泉子》一书记载崔蠡担任知制诰为母亲守孝住在东都里府第[图]
- 西汉宫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奴婢和刑徒汉末军阀混战城市[图]
- 蛮貊古代称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亦泛指华夏周边少数民族《尚书·武[图]
- 宇宙原指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在《庄子》中有“有实而无乎者宇也有长[图]
- 三画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图]
- 瑊(jiān)石一种质地比玉石差一等的美石再往东二百里[图]
- 骨牌中两颗骰子不重复的排列组合有种结对应得扇而骨牌全副却只有[图]
- 奖助成天衷天的意旨汉阳之田君实有之以汉阳之土田再诱随国公宫随[图]